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激荡绿满山。
4月20日,《中国矿业报》记者在河南省郏县惊喜地看到,所有矿区内的生态修复工作接近尾声,一排排新栽植的油松、侧柏迎风摇曳,长势喜人。而在矿区外补偿地点——由平顶山富宇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修复的茨芭镇中蛇山上,一层层梯田从山脚盘旋而上,新栽植的马尾松、山茱萸等树苗宛如一条条绿腰带缠绕在山间,与附近尚未修复过的一小片荒草丛生的山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我们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矿山生态修复理念,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区内修复,区外补偿’新模式,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谈起这些变化,郏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政杰颇感欣慰地说,去冬今春,全县累计投入1.2亿元,对10个矿山企业开展恢复治理,建立了3个矿山生态修复补偿示范区,累计完成矿山治理及生态补偿区植树复绿20366.5亩,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理念创新探索新路径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认识提供动力。对郏县来说,之所以在短短几个月内矿区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河南省生态修复的一个样板,关键是他们坚持理念创新,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到了实处。
郏县现有矿山企业27个,其中煤矿2个、非煤露天矿山25个、生产矿山7个。与其他矿产资源城市一样,郏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也经历了一个阵痛过程。多年来,矿产资源的无序超强度开采,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对建筑石料、碎石、水泥的需求日益增长,郏县矿山开采规模急剧扩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采石场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特别是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矿坑、残留矿体,坡面岩层破碎,存在严重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当地群众和企业的生活、生产安全。
“郏县的矿山管理,像全国大多县(市)一样,长年以来‘重开发,轻治理;只破坏,不修复’、‘历史欠账大、群众积怨多、政府公信力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郏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一纸空文,青山绿水也将成为穷山恶水。”郏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政杰上任伊始,就深深感受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与“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影响自然”一样,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影响生态环境,在一些地方甚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需要大量的矿产品来提供支撑。面对“两难”困局,郏县县委、县政府及自然资源局一班人陷入了沉思:如果保留矿山,必然会扰动生态环境,弄不好环保督察这一关过不了;如果关闭矿山,又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成为了无本之木。
生态不能不顾,发展不能不要。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寻求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之路,切实在保护生态环境下实现矿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痛定思痛后的郏县县委、县政府果敢决策,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基础上,经过多方调研、集思广益,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了“绿满郏县、绿秀郏县、绿美郏县、绿富郏县”奋斗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郏县自然资源局创新工作理念,把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建设绿色矿山为核心,以创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
2018年11月19日,随着《郏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的印发,一场没有硝烟、只能打赢不能失败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制度创新提供新动能
要破解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二者矛盾,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郏县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主导,聘请专家团队,对郏县露天矿山全面诊治,并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受损农地再利用、废弃矿山搞绿化”原则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规划》,同时督促指导全县矿山企业编制完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一矿一策综合整治方案》,聘请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环境调查院为技术顾问,编制《郏县露天矿山矿区及周边影响区生态修复治理建议书》,为矿山绿化提供明确目标和科学依据,确保了矿山绿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体共治保生态”。
在制度供给上,郏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县矿山恢复治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动员各涉矿乡镇、各矿山企业大力开展矿山修复和生态补偿工作,对露天矿山矿区及其周边影响区开展植树复绿,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植被、地形地貌等,逐步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针对“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等问题,他们建立了由县自然资源、林业、环保及辖区乡镇、开采企业等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时通报各开采企业生态修复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在生态修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粗略统计,该县先后10多次召开全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推进会,督促各乡镇政府开展无主坑口恢复治理工作,督促各矿山企业恢复治理、植树复绿。
“县自然资源部门会同县督查部门,采取周通报、月排名等方式,督促各涉矿乡镇开展无主坑口恢复治理工作,督促各矿山企业加快区内修复和区外补偿进度;明确工作要求,对进度缓慢、不能按时完成复绿任务的企业,一次通报,两次警告,三次责令停产整顿;对落后的乡镇进行通报,并计入年终考核成绩。”李政杰说。
创新机制促进可持续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能见成效。郏县县委、县政府从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探索和构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新机制。
他们推出的“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规机制,无疑是一大亮点。“区内修复”主要是矿山企业在采区内进行复土复绿,同时对矿区道路两侧植树绿化、悬崖峭壁挂网复绿。规定各矿山开采面资源没有采尽、没有完成生态修复的,一律不得再开新坑口、新采面;对于一些无主废弃坑口,则由各乡镇政府开展恢复治理工作。特别要求全县所有持证生产矿山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结合的方式开展矿山综合治理。
“区外补偿”则主要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要求全县所有持证生产矿山在完成矿区内恢复治理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冬春有利时机,把矿区边沿周围500米(左右)范围纳入义务植树区,由矿山企业负责,全部植树造林;持证未生产矿山,在开始生产前,必须完成矿区边沿周围500米(左右)范围内植树造林工作,否则不准开工生产。对于一些交叉重复地区或者周边不到500米的范围,由政府部门协调,在其他适宜植树造林的地方,另外选择生态补偿区,同时要求所有种植树木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
“过去矿业形势不好,生产矿山对矿区内生态修复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一些早已关闭、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地方政府因财政吃紧,也无能为力。”李政杰说,“现在生态环保要求严了,矿山企业效益也好了,正好可以抓住机遇,在不添新账的同时,把历史上所欠的旧账还上。同时,建立生态银行,倡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外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该县还大力探索恢复治理新模式和约束新机制。他们充分调动乡镇村、企业和社会积极性,因地制宜、因矿施策,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群众参与、专业指导”的恢复治理新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引进专家技术指导,并明确要求,生态补偿区植树造林涉及的荒山、土地,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协调解决,原则上所栽树木归荒山或土地承包人所有,解决了“钱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问题。同时,郏县自然资源部门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对矿山企业实行“三书约束”,督促矿山企业按照采矿许可证批准的开采方式、开采矿种及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其矿区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规范开采秩序。
机制好成效显。郏县各涉矿乡镇和矿山企业都能结合实际,紧盯目标任务,在矿区及生态补偿区积极开展修复治理活动。茨芭镇实行“一企一山”制度,定期召开推进会,组织辖区内5家矿山企业负责人,到该镇矿山生态补偿区进行观摩评比。中联天广、众合建材、富宇建材、鑫源建材等企业,主动认领生态任务,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特别是中联天广,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在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做好区内修复的同时,投资近3000万元,完成修复治理及生态补偿面积5887亩,种植树木40多万棵;众合建材有限公司为确保修复治理区树木成活率,规划在山上新打7眼深井,目前已打成4眼,铺设浇灌水管6000米。
前期的生态修复只能算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废弃矿山和荒山的绿化,后期的维护费用很大,如果没有形成产业化,纯粹的为“绿”而种草植树,那将不可持续,前期的投入可能会付之东流。郏县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生态修复中还放眼长远,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引入了山茱萸、桃树等一批经济林,以通过后期的经济收益来巩固提高前期的修复成果,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前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经‘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尤其是我们实施的‘区内修复、区外补偿’模式,使企业成为造林绿化主体,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也增加了矿区的绿化面积,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绿色收益,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受益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望着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李政杰给《中国矿业报》记者算了一笔大账:社会效益增加了。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完成造林2万多亩,离绿满郏县、绿美郏县更近一步。生态环境变好了。昔日矿渣遍布、灰土飞扬的现象得到改善,曾经的荒山披上了浓浓的“绿衣”。经济效益提高了。去冬今春,共计20万人次群众投入恢复治理和生态补偿攻坚战中,村民通过参与植树、浇水等,平均每人每天有近百元收入。耕地林地面积增加。通过种植核桃、桃树等林果,既能维持后期管护,也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而这,也正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