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铜仁市万山区的朱砂古镇景区,上千名游客正排成长龙等待验票,迫不及待想要感受奇形怪状的时光隧道、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朱砂古镇景区,2016年开园以来,旅游持续火爆,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收益累计达20亿元,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万山区绿色转型是铜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铜仁逐渐明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2016年10月,省委对铜仁作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发展定位后,铜仁市确立“一区五地”战略目标,坚持厚植绿色优势,壮大绿色经济,全力以赴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绿色引领走新路“十多年前,许多村民上山砍树换粮求生存,现在依靠这片绿色茶园,村民们脱贫了。”江口县坝盘镇高墙村,村党支部副支书杨明生看着满山茶园,叙述山村今昔变化。高墙村上千户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传统种植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近年来,村子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种植4500多亩生态茶园,群众腰包鼓起来,全村4000多人脱贫。杨明生说: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生态产业,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铜仁有千重山、万条水,许多人一辈子在大山里兜兜转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铜仁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致认为:不能守着绿水青山熬苦日子,要走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重重大山、清溪绿水成为铜仁后发赶超优势,推动发展的动力。特别是省委对铜仁作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绿色发展定位以来,全市提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启动绿色发展新征程。绿色发展高地如何打造?铜仁努力营造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绿色家园、厚植绿色优势、培育绿色文化、完善绿色制度、不断壮大绿色经济。
走绿色发展新路,必先护好生态。铜仁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为生态绿化做“加法”。全市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提升“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启动以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为重点的全域绿化“六绿”攻坚三年行动。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超65%。全力护好蓝天白云,为环境污染做“减法”。铜仁出台相关法规制度,严格落实“水十条”,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7%,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既要厚植生态优势,守住生态底线,更要坚持绿色发展,守住发展底线。铜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等,奋力推动经济加速跑。绿色崛起,数字可见:2018年,铜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6.52亿元、是1949年的1316倍;农业总产值是1949年的2380倍;工业总产值是1949年的930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49年的8192倍。
生态农业动力强石阡县本庄镇雷洞村,耕地较少,土地贫瘠,传统种植收益微薄。村民胡明志家里3亩地全部种花椒,秋收时节,赚6万元。“过去,家里每年都要从亲戚朋友家借五六百斤谷子才能勉强糊口,不敢相信如今这石旮旯真能长出摇钱树。”胡明志高兴地说。
铜仁是传统农业大区,但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有些乡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胡明志回忆说,一亩水田只能打四五百斤谷子,一亩地只收两三百斤包谷,遇到干旱几乎绝收,一家人就只能饿肚子,到20世纪80年代,土地下放到户,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等新品种,虽然解决温饱,但生活依然贫困。2013年初,铜仁提出以“三个万元”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铜仁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铜仁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就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近年来,在全省产业革命浪潮中,铜仁着力念好“山字经”,确定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为6大主导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目前,全市培育专业合作社10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0多家,全市茶园面积近200万亩,油茶林超100万亩,玉屏黄桃、沿河空心李等精品果园达103.94万亩。“老三样”变为新农特,铜仁呈现出“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果盘子”多彩美好景象,大批“梵净山珍”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出山,带动数十万人增收致富。
全市围绕“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大力彰显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优势,全面推进“三品”战略,在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下功夫,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95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2.02亿元,1982年5.47亿元。如今,一产质、量、效齐升,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231亿元。
绿色工业活力足从2012年开始拓荒建城,短短几年间,铜仁高新区相继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农技云贵州示范基地、省级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园区、省级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高新区已汇聚中宇智能、汉方医药、宅尚电商等企业,形成大数据应用及电子商务信息产业集群、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光电信息产业集群等5大产业集聚板块。在解放初期,铜仁工业品类少,工业产品主要是毛铁、白酒、非食用植物油、曲药、棉布、白皮纸等7种。
至1957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仅6000多万元。1958年至1976年,小机电、小化肥、小水泥、小水利、小煤窑“五小工业”蓬勃发展,成为铜仁工业支柱。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6亿元。21世纪初,结合实际,全市着力构建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以及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工业经济阔步前行。2012年以来,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稳步推进,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企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形成以新材料、能源环保、新型建材、特色轻工、装备制造、新医药等支柱产业,以石材、水、茶叶、中药材、特色食品“五张名片”为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
铜仁把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作为加快振兴工业实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创建绿色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2016年以来,全市围绕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促进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18年,发动3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改造,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奋力书写“水文章”,成功举办两届水博会,引进农夫山泉、好彩头等饮用水、饮料企业,把天然好水变为“富民活水”,
去年,水及关联产业产值达118亿元。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是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重要体现。全市着力打造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移动能源、智能终端制造3大千亿级产业,目前,已建成省级经开区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9%提高到2018年的28.8%。
生态旅游显魅力梵净山下寨抱村,灵秀的大山连绵起伏,清澈的太平河潺潺流过,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徐徐舒展。多年来,寨抱村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村民曾兴明回忆说,是梵净山让村民生活好了,在政策扶持下,他回到家乡开办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2018年7月,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同年10月,梵净山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授予5A级旅游景区。
品牌效应让梵净山旅游迅速热起来,让梵净山下沉睡千年的山水活起来。依托梵净山,寨抱村民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等,纷纷过上了好日子。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秉持“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源就是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坚持“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推动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连续举办7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节会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32万人次,同比增长28%;旅游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35.7%。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22.46亿元,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来,年均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调整为21.6:28.2:50.2,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 回望70年,奋进新时代。铜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明确2020年绿色产业占GDP比重达30%,奋力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