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要讲四个故事!
今天,我们还要讲四个故事!
时间: 来源:新华网 浏览:837

南京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文学、艺术和政治之都

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千百年来,这座城市

印刻着时光变迁的历史轨迹

流淌着中华文明的涓涓长河

然而

82年前的今天

这里遭遇了一场

前所未有的浩劫

1937年12月13日

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

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

最沉重的一页

大量平民及战俘

被侵华日军杀害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据统计

至少有30万人

没能等到秦淮河畔

下一个温暖的春天

今天是第六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我们讲述四个故事

触摸历史深处的深重苦难

感受她的

顽强、坚韧与不屈

1

惨烈与悲壮

“全体战死”血战到最后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南京城东南的光华门巍然伫立

那里是当年最激烈的战场


日军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

试图打开突破口冲进城内

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

教导总队谢承瑞团

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

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

整排整连成建制的中国官兵

前仆后继

在短短数小时内壮烈牺牲


谢承瑞给身处武汉的妻子信中写道

“中枢决意守城,余意甚慰。

杀敌效命,在此一举……

此次战争,造出多少世间惨事。

期望倭寇早日肃清,山河亦然无恙。”

战斗一次次打响

谢承瑞因烧伤而发起高烧

但他依然坚守在城头督战

直到司令部转达了撤退命令

已经陷入昏迷的谢承瑞

在纷乱中不幸壮烈牺牲

 
光华门一战

据日军第6师团战史记载:

“敌人是以‘全体战死’为口号

一直血战到最后”

这是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

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

守护者们的背后是父老乡亲

脚下是挚爱的土地

他们前仆后继、万死不辞

2

身中37刀成为“活证据”

生死诉讼只为侵略者承认罪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

李秀英因怀有七个月的身孕

只能与其父在地下室避难 

丧心病狂的日本兵

没有放过南京任何一个角落

他们闯进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

性格倔强的她与三个日本兵殊死搏斗

脸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后

她经过医生抢救虽保住了性命

腹中的胎儿却不幸流产

李秀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也成为那段悲惨历史

最有力的见证人

她成为战后第一位赴日

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向世人展示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每一次讲述的过程

都等同于将她内心的伤疤

一次次无情地揭开

只为争回应有的公道

然而

没有等到胜诉判决书的那一天

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那么多的罪行罪证

他们不承认,我这口气咽不下去”

这是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纵然历尽万难

也要让真相昭告天下

 3

他保护苦难中的百姓

记录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

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

被很多中国人熟知

他叫约翰·拉贝

在日军的屠刀残忍地

挥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时刻

他联系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

设立了“南京安全区”

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

2005年12月7日在南京大学校内拍摄的约翰・拉贝故居。新华社发(李文宝摄)

拉贝和日军斗智斗勇

有一次

他亲眼看到几个日本兵

把中国妇女拖到房间里施暴的时候

他不顾个人安危

冲上去从背后抓住日军的衣服

把他们推了出去

除了全力庇护安全区的民众

拉贝还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记下他目睹的日军暴行

这本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

被誉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82年前以拉贝为代表的

众多国际友人冒着风险

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

并记录下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1997年4月2日,被称为南京“辛德勒”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的墓碑从柏林移至南京,被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这一缕血雨腥风中的人性光辉

冲破了焦躁、恐惧和哭号

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善良本性

永远写进了史册

4

他有7个父母,6个名字

花了60年“回”中国故乡

 “在我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

长着中国人的肉”

他叫中岛幼八

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一生拥有7个父母,6个名字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人生 

出生于二战期间的中岛幼八

幼年随父母作为“日本开拓团”

成员来到中国东北

 
日本战败后

他在濒死边缘被中国农民搭救

被养母和三任养父相继抚养

在中国农村作为“来福”长大

中岛幼八(右一)与养母孙振琴、第三任养父赵树森


侵略者后代的烙印

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

 在矛盾中他一次次拒绝了

生母让他回国的召唤


后来,他的中国老师告诉他 

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回到日本可以为日中友好做贡献 

少年的心结才逐渐打开

中国红十字总会给生母的回函


16岁的他匆匆登上

遗孤回国的最后一班船

一边是生身祖国 ,一边是情感故乡

两个国家就像他的两个母亲

同样地无法割舍

中岛幼八和生母中岛清江(右一)

在久居日本的年月里

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岛思华

用日中两国文字写下自传《何有此生》


他带着书从日本一路

坐飞机、汽车、拖拉机

穿过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

穿过一生的回忆

终于回到了养父母的坟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千多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

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一万人 

他们说:

“日本是祖国,而中国是故乡

不能忘,因为那是为历史负重前行!”

记录片《何有此生》剧照

善良包容的中华民族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

也要点亮一盏善意的明灯

星星点点汇聚在时光的长河里

播种下最珍贵的良知与和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那些伤痛,永远难以抚平

那些记忆,注定无法湮灭

今天

千年金陵在落日余晖映照下

更加巍峨庄严、秀美多姿

82年前

发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

和一个伟大民族的

英勇、坚韧与包容

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将永远被铭记

勿忘南京!

勿忘“12·13”!

勿忘她绵延千年

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

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

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

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今日抬首

再见她挺拔身姿

历史永远书写在那儿

中华民族永远站立在这里!

来源:新华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作者:李永锡、孙晓辉、雷雯雯、林思齐

监制:于卫亚

编辑:王朝、关开亮、陈子夏、李昂、徐祥达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石材宝或福建石业或scbston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scbstone.com。
2、本文章内容(含图片或视频及音频)由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行业资讯,不涉及盈利问题,版权或图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为非盈利平台,如有涉及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