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一年石材人的得与失,有一个问题始终绕不过去——在水头石材市场表面繁荣稳定的同时,积压的库存却也在与日俱增。
水头某石材市场一角
记得从2014年开始,很多水头的石材人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去库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
年年说,年年讲,但该积压的石材还是滞留在市场、工厂和荒料堆场里。有些料甚至好几年纹丝不动,没挪过地方。
这是为什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去库存是全体水头石材人的呼声,为什么所有人的愿望却集体落空了?
解决问题得对症下药,所以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样的石材被滞留了下来”。
在水头各大石材市场和加工厂走上一圈,发现好料是不愁卖的,市场对优质石材反应很快。
但大量的,满足一般要求的石材被积压了下来。它们被称作“B料”、“C料”,实际上其加工标准、质量要求和优质石材是一样的:边角工整,没有破损。
利用“色差”的工程案例
它们被区别对待,仅仅因为表面有天然石材与生俱来的石线和色差。
这些特点能不能被称为瑕疵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人们固有的心态却实实在在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纠正观念,改变对“色差”的看法,提高石材利用率,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唯有这样,才能盘活库存。
事实上,有的石材企业真真切切在攻克色差难题,做出了一系列产品,有力证明了色差并不是石材的瑕疵。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做的:
利用“色差”的工程案例
通过排板,将颜色、纹理不一的石材利用起来,达到和谐、富有美感的整体效果。
面对边角崩坏,有残缺的大板,可以将其切割成小规格板。在拼花的过程中,作为点缀利用起来。
通过排版利用“色差”
在这样的思路下,石材浪费大大减少。即使是板面变化较大的石材,也能将其切割,分成不同部分,拼合在一起,达到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
物尽其材,石尽其用,才能最高效地利用石材资源,消耗积压的库存。
这不仅是工艺上的拓展,也是思维的一种转换,去掉“有色眼镜”,让石材回归本质。
水头石材荒料堆场
水头作为东南沿海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管理最规范的石材集散中心,在国内外的石材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因此有义务,更有必要发声。
激浊扬清,纠正观念。不但要正视“色差”这一天然石材的特点,更要巧妙地利用它,融入工程应用中来,最大程度提高石材的利用率。
看看日益积压的库存,2020水头石材人不能再被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