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 惠安雕艺来源于“ 青山王” 张悃(五代闽将),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镇守边陲,其部下(大多数从 中原带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带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 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
惠安石雕的技艺一传入就有相当高的水平。现存惠安境内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 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马、羊等园雕和 莲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 洛阳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 沉雕,无论 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洛阳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 卢氏。洛阳桥是距青山十 五华里的一座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长达3华里的跨海大桥,桥面有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就是 泉州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其众多 圆雕和 浮雕神佛像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 石雕产品更多。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 石城,这类遗物有 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 石狮等等,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 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发展。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岛内 大兴建筑之风。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湾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张悃部下,带来的石雕技艺,成为闽台关系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后, 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的 集美鳌园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8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南昌 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岛 妈祖雕像、厦门 郑成功雕像、美国马丁·路德·金雕像、九华山大院文化园、无锡灵宮等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 艺人的心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第一届雕刻艺术节在惠安举办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艺术新观念、新标准、新创意、新视点。惠安石雕成长壮大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仅2003年,全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 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而后在2015年被世界工艺组织授予“世界石雕之都”的称号。
惠安传统石雕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 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堪称“典范”。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充分展现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惠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惠安雕匠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蕴涵特定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一部惠安石雕史,就是一部弘扬南派石雕艺术的传播史,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史。进一步挖掘、保护、弘扬惠安传统石雕艺术,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雕塑史,乃至对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