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延安大学新校区建筑群远景)
过去的百年,延安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多重历史文化的交织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延安极具特色和内涵的地域文化。延安大学,是这个革命老区中的一所高等学府,现今许多重要的高等院校和延安大学均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要为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设计其新校区最重要的建筑群——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鉴于延安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设计团队坚持品格重于风格的理念,不“求新、求怪”,而是力求传承延安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这种质朴而又厚重的品质恰好与延安大学的校园文化和精神相吻合。因此,新校区的校园总体文化基调、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都与延安黄土高原特色相呼应和契合,营造温暖质朴、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空间,以规避当下中国大学新校区建设千篇一律的缺点,塑造出延安大学特有的校园品格。
(校前区中轴台阶及文汇讲堂实景)
(博物馆)
设计团队首先梳理了场地的空间特征和延安城市、延安大学的历史文脉,对当地的传统窑洞建筑进行了研究,从中筛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做法,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寻找当地富有经验的工匠在现场进行实验,对比不同敲凿方向和深度的黄砂岩石材在一天内随着光影迁移形成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最终确定建筑一层拱廊借鉴延安当地独特的石窑做法。
(窑洞元素为建筑增色不少)
(立面细部)
(延安传统的十字砖孔元素)
拱廊使用了延安本土的黄砂岩,由当地工匠手工敲凿和传统的密缝方式进行砌筑。石材表面的凹凸痕迹随机中蕴含秩序,展现出生动多样的质感及厚重质朴的韵味,也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窑洞塑造的拱廊空间,既作为建筑基座增强了厚重感,也形成了舒适的半室外空间,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有效应对延安当地夏天暴晒、冬季多雪的气候特点,为师生提供绝佳的交流场所和步行廊道。而拱廊的女儿墙部位上的抽象十字砖孔,则是一种既具现代语言,又能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衔接的新的方式。
(土黄色突显出建筑的厚重、质朴、大气)
退台变化在延安地域建筑里是一大鲜明特色,设计团队将其运用到建筑群二层以上的建筑空间,以此来还原和连接过去,强化地域元素。建筑二层以上专门研制劈开面混凝土砌块作为主体外墙材料,绿色环保、成本较低、富于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厚重质朴、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彰显了在地建筑原始、原真的美学价值。门头等重点部位则采用装饰混凝土挂板和玻璃幕墙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主入口及现代感。
(图书馆近景)
(图书馆外观)
(图书馆入口)
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块墙面的质感,给建筑以永恒的质量感及无限的宁静,非常契合校园文化氛围。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简洁刚劲的建筑体量、结合整齐排列的拱形连廊及门窗、土黄色混凝土砌块外墙呈现出丰富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在大自然的纯粹背景中显得宏伟壮观而又富有人文气质。
(图书馆组团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广场、庭院、连廊及平台)
延安大学新校区建筑群,既不是对过去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拼贴,而是用现代的语言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环境,来实现对延安地域文化建筑的新的诠释。光影变换中折射出的地域特色,黄砂岩墙面轻触之下的历史厚重感,这或许就是设计团队探寻出的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