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地方建设成了专业足球训练场地,并配备室内综合训练馆、器械训练中心、运动康复疗养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公寓楼、温泉度假村、餐饮中心、水上乐园等建筑配套设施。预计2022年将实现年接待运动员5000人次,游客50万人次,服务业增加值20亿元的目标。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闲置了二十几年,满目疮痍的地区重现美丽?

废弃采矿场修复治理后的样貌
01
“体育+”模式应运而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现自然资源厅)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系统治理,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山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确保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
2017年2月,贺州市成立了广西姑婆山森林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区管委会,负责广西姑婆山森林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区的生态养生、资源保护、规划建设、开发管理等工作。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项目动工之前贺州市对采空区和尾矿库从安监到环保,从旅游到土地的综合利用进行充分考量,并提出将矿产资源开发选矿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尾矿再次精选,固体废弃物再次利用改造成建筑材料。但受技术经济条件制约,仍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和能源消耗。最终贺州市在对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以及研究分析尾矿库各项指标及周边情况后,大胆提出对尾矿库土地进行再利用,建设足球场地的新想法,将尾矿库第二次开发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解决了昔日困扰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了此次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打造体育旅游产业的一次大胆探索。

姑婆山足球小镇项目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国家级足球冬训基地、足球管理培训中心、青少年足球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国家级水上项目训练基地、足球文化推广中心、足球产业经济推广平台等目标,与贺州市大力发展的“医养结合”“生态健康千亿元产业”相结合,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休闲体育旅游品牌。
据当时参与投资建设的广西华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刘效非介绍,这里的地质环境不是很理想,投资成本太高。但是,看到党和政府要下大力气整治环境,保护贺州的绿水青山的决心让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据了解,当时相关部门曾经先后多次来到项目工地视察调研,指导项目的开展。如今看来,利用尾矿库建设足球小镇的这一决定,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02
变废为宝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远景虽然美好光明,但摆在项目建设前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刘效非介绍,尾矿库治理利用起来有“三难”,一是废水体量大;二是淤泥处理难;三是资金筹措难。
据了解,工程项目涉及的面积有27亿平方米,土方量超过600万立方米。针对如此之大的工程量,项目公司在修复治理方面追求稳扎稳打的方式,邀请污水处理公司采取重金属沉淀、深埋等方式净化所在地的水土;采用在淤泥上层进行固化处理技术,并采用网格化片石回填法初步回填,然后再覆土,使尾矿库达到建筑的规定标准,这一方法使原来回填需要1.8亿元资金,最终3000万元就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据前来考察的德国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的专家表示,不敢相信这么短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足球小镇,要是在德国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有感于中国人民对环保和足球的热爱,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与姑婆山足球小镇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03
足球将成为贺州新名片
据了解,姑婆山足球小镇项目的建设用地没有占用新的耕地和林地,全部来自经过综合治理的采空区塌陷地、废弃尾矿库,有效循环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一次投资两次受益,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产业“多赢”局面。

足球小镇的建设,恢复了被污染和受破坏的水体生态及景观,使周边地区的自然与生活环境得到保护,环境效益显著。足球小镇的建设,带动这一区域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了水环境质量,周边居民用水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未来的姑婆山足球小镇将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等优势,继续围绕生态资源和长寿文化,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利用“体育+”“旅游+”“生态+”等模式,以及“姑婆山”生态旅游品牌,稳步发展创意产业,推进足球小镇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支撑姑婆山足球产业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使体育、旅游、医养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