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河北三河人来说,东部矿山为不少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但挖山采石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矿山影响严重曾被媒体报道 至今仍可见百米深坑
“山下庄村东部的矿区属于三河东部矿区的一部分,矿区数十平方公里,赤裸着白灰色和偏黑色的山体。岩体裸露在山野,整个矿区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坑坑洼洼的高地,而有的矿山,随处可见被挖成的沟壑,矿山内随处堆放一些松散的砂石,几乎没有植被,一片荒凉的土黄色。山脚下有车辆碾轧形成的多条道路比较明显。矿区里,一个高达100多米的小山,旁边都被挖得坑坑洼洼,在旷野中显得很醒目。”这是几年前媒体报道中描述的场景。调查发现,当地每天盗采石料2万多吨,而盗采者每天收益万元以上。
在东部矿区进行探访了解到,矿山开采早已销声匿迹,当地正在对此前遭遇采挖的山体进行修复。被开采过的山体仍能看到采挖痕迹,不少巨坑深达百米。随着修复的进行,能够看到种植的树木和成片鲜花。
三河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邵振介绍,三河市面积634平方公里,东北部山区面积78平方公里。靠山吃山,当地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采石,高峰时采矿企业多达50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优质建材为京津两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的开采,形成了多处坡度近90度的危岩体和白茬山体,质地软的区域形成开采深浅不一且不连贯的采坑,质地硬的区域遗留为岩墙,山区道路曲折难行。
2013年,三河市对22家采矿企业进行规范整顿,依据环评批复标准按年产200万吨产能标准,总投资达8.5亿元,共更新63条粉石生产线、10条机制砂生产线,建设了国内一流环保粉石车间及成品料库66个,共计30万平米。同年10月,按上级要求又对所有采石企业进行了提标改造,监督企业追加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厂区硬化、绿化、除尘喷淋、环保设施维护改造。
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2013年12月26日,按照上级要求,三河对22家采矿企业进行了强制关停。
采矿权未到期启动关停 19个月完成成品料清运
2016年,《关于东部矿区采矿企业拆除奖补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后,关停了全部22家采矿企业,于当年5月15日前将采矿企业逐一拆除,结束了三河矿山开采的历史。
通过10个月跨区域严厉打击,到2017年10月底,三河根除了盗采盗挖盗运行为,有效防止了山体新创面的产生。
矿山治理工程是在企业采矿权未到期的情况下启动的,被关闭采矿企业的物资材料积存量大,外运任务艰巨。经测算,治理区内有砂石料约1100万吨,按每天300辆车次、每辆车每次30吨计算,需要近3年时间才能清理完毕;加之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及京秦高速施工,石料外运时断时续。
2017年10月20日,三河市人民政府下发《三河市东部矿区采矿企业成品料毛料处置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4月开始售料清场,指挥部专门成立了成品料外运监管组,实行24小时放料制,执法队通过驻厂监磅、设岗检查和全域巡查对此进行全时全程监管。通过不懈努力,历时19个月,到2019年10月份提前完成了成品料清运工作。
利用社会资本参与治理 植树200万株植草8000亩
“矿山的开采对黄土庄镇和段家岭镇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被破坏的面积约有22平方公里。”邵振说,经过40年的开采,矿区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
根据矿山治理任务重、涉及面广的实际,三河市采取中央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金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本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治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治理,这种模式受到了自然资源部生态治理司的充分肯定。
据了解,三河市22平方公里矿山治理总投资约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13亿元、省级资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专项资金0.29亿元、市级资金1.9980亿元、地方财政预计投资15.07亿元、社会资金约60亿元。
邵振介绍,截至目前,通过采取消灾除险、削高填低、覆土植绿等措施,三河市东部矿区22平方公里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植树200万株,植草8000亩,新增可利用地1.5万亩,目前正在进行绿化养护工作。